接著張育賢又追加了一個讓張大爺無法拒絕的條件。
張育賢:我把他母豬買回去,然后給他一窩小豬和他換。
記者:這樣樂意換。
張大爺:對。
張育賢承諾,除了兩萬五千塊錢,等到來年,母豬下的第一窩小豬全送給張大爺。
一筆奇怪的買賣成交了,可把母豬從大山深處運(yùn)出來,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山里不通公路,人走路都很難,何況是抬著一頭兩百多斤的母豬,何況還是一頭千辛萬苦才得到的母豬,不能有丁點閃失。張育賢只好雇了幾位村民,用當(dāng)?shù)刈顐鹘y(tǒng)的抬豬方法,把豬抬出了山。
張育賢:想這種方式,就用這種口袋,這里鉆四個洞,然后把它綁在兩根棍子上,這個豬很舒服,它的四肢是可以活動的。
這種抬豬方式,可以降低豬的應(yīng)急反應(yīng),他們一路走得很慢,用了兩天時間,才把寶貝豬抬了出來。
朋友:當(dāng)時就覺得他還是不懂行,那么高的價格買了一頭母豬回來,感覺他被燒了。
那么,張育賢究竟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?
原來張育賢要找的豬叫青峪豬,在通江縣的大山里零零散散地存活了將近五千年。這種豬根據(jù)頭型分為八卦頭、狗腦殼、筆桿嘴等幾個類型。它們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生長速度慢,膘肥肉厚,全身烏黑。雖然說味道香濃,但比起其它育肥快的商品豬來,似乎一身都是缺點。所以從上世紀(jì)八十年代起,青峪豬開始逐漸淘汰,養(yǎng)殖的人越來越少,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。
農(nóng)戶:主要是黑豬長得慢,又不好銷售,(豬販子)還收三十塊錢的黑皮錢。
高成忠:到2007年,我們第二次普查時候,種豬不到五百多頭。
村民們不愿養(yǎng),豬販子也不愿意收,可張育賢一直忘不了小時候青峪豬給他留下的香濃味道,他覺得保護(hù)性養(yǎng)殖青峪豬,不僅是一件好事而且充滿了商機(jī)。
張育賢:我當(dāng)時也篩選了國內(nèi)的很多地方豬種,都被政府保種了,就是沒有機(jī)會,我老家的這個青峪豬恰恰是天賜良機(jī),這個政府沒有保中,給予我回來做這個的沖動。
兩年時間,張育賢跑遍了周邊三百多個村莊,行程一萬多公里,才找來316頭青峪豬母豬,36頭公豬。從找豬到買豬,張育賢耗費了500多萬元。周圍人覺得這注定是一樁賠本的買賣。
朋友: 當(dāng)時候,基本上都是養(yǎng)的白豬,他提出回來要養(yǎng)青峪黑豬,我們聽到都很詫異。
大家不知道這些黑豬究竟能給張育賢帶來什么,更難以想象,他的豬場幾年后居然會成為一家上市企業(yè)。